说说我们的“家”

龚传邻    2021年12月15日

字体大小:

  我叫龚传邻,是一名民建会员。1940年4月,我出生于东北,退休前在海淀西三旗北京新型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是一名高级工程师。

  上世纪70、80年代,我在北京建筑五金厂工作,曾负责技术和销售领域的领导工作。那时,正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候,全国人民都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当中。也正是在那时,夏福寿老师开始介绍我参加民建组织。当时,民建市委在珠市口的民主剧场和市工商联在一起办公。我们抽时间去听报告,通过学习逐渐地了解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特别是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民主建国会是以经济界人士为主的民主党派。就这样,我决定加入民建,在民建崇文区工委参加活动。后来,因为离家和工作单位较远(当时我家住清河),我和夏老就调到了民建清河支部。

  那时,李东旺老前辈是清河支部带头人。清河支部是一个地区性支部,一共十来个人,多为老工商业者和退休的老同志,开展活动条件比较艰苦,没有专门的活动地点。但是因为改革开放,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李东旺作为老工商业者的代表,带领大家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有时候我们就在街区公园里活动,围坐在石头凳子上,一起学习交流。可喜的是,不久后,清河著名的民营企业家、聚宝酒家经理冯福生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毅然决定用他的经理办公室作为我们每月一次活动的场所,每次都给大家准备茶水。我们当时总算有了一个临时的“家”!

  后来,由于李东旺身体不好,到了1995年,大家推荐我和夏福寿以及李志康负责支部工作。有了“家”,会员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就更高了,都能坚持每月第二周的周三参加支部活动。我们还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冯福生当时既是区政协委员又是区民建副主委,有空就参加我们支部活动,传达区民建和区政协会议精神和有关区里的大政方针。我们的会员也得以加强了学习,促进了业务和会务双方面的发展。从那时起,我们制定了支部活动的规章制度,几乎是保证每个月至少活动一次。

  但作为一个会员来自不同单位、地区组成的支部,与设在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民建支部相比较,各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如何开展参政议政工作是一个难题。像那时的民建清华大学支部、北师大支部,这些高校里的民建支部,学校不仅能够提供经费,还设有统战部,管理党派工作。而清河支部是没有这种条件的。于是,我们深入研究一番,认为作为一个地区性支部,来自四面八方各个企业的会员都有,要想开展好各项工作,就必须要给自己找个“婆家”。

  于是,我们几个支委就和冯福生同志一块商量,就清河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等问题与清河街道共同商议,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由冯福生牵头联系,我们得到了清河街道党工委的欢迎和大力支持。我们马上在支部大会上向全体会员做了汇报,大家都非常赞同,积极性非常高。清河作为京城的北方重镇在经济建设、交通管理、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如何定位,人民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如何改善,民建清河支部围绕这些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街道还聘请夏福寿和我为清河街道党风廉政监督员;李志康被聘为海淀区公安分局警风监督员,清河派出所警风监督员、西三旗派出所警风监督员等。清河街道和所辖管理部门的工作总结年会上,都邀请民建支部列席参加,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便利,并给予指导。我认为这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制度的体现。当时,作为一个地区性的民建支部,会员来自不同单位,但是都为一个共同信仰,那就是和所在地区共同努力去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我们的做法得到了民建北京市委和民建海淀区委的肯定,上级组织表扬我们,是所有支部当中,唯一一个作为扎根社区组织而不断壮大起来的支部。能够参加社区的各方面工作,参政议政、改善民生,不仅为社区建设作出贡献,而且为支部建设进行了全新的模式探索。1999年,我们支部被民建北京市委评为“先进支部”。我很欣喜的是,这种肯定,一直到现在,支部都传承下来了,已经成为清河支部的一个特色。

  现在的民建清河支部,在戴鹏、郭斌、张显忠和刘蕴如等历届主委的领导下,无论在会员数量上,还是从知识、年轻化、文化层次和活动能力上,都已今非昔比!支部不断充实新会员,从不到20人发展到30多人;会员结构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年轻会员不断成长,逐渐成为清河支部的核心力量。虽然我已老了,我还是要向年轻人学习,并由衷地感到欣慰。

  我们的支部,就是我们的家。从加入支部的那一天起,我就真是把它当成家了。那时候有些支部的老同志就和我们讲,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不要沉默,请在支部里反馈问题,通过民建我们帮你们解决。不是家人,胜似家人。能成为家里的一名成员,我无比幸福。

  (龚传邻,民建海淀区委清河支部第二任主委。本文系2021年1月13日在清河“民建会员之家”启动仪式上的发言,有删改)

责任编辑:张蓉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