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刚: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黄永刚 2023年12月13日
目前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加快通州区与北三县行成都市圈,合理引导都市圈的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人口集聚,强化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合作,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构建区域竞争的新优势,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大力推动北三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通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和交换的循环通道,为有力有效扩大内需、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全要素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产业协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区域产业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差距较大,要素资源流动不畅;二是区划型行政壁垒,产业协同存在难点和痛点;三是两地产业协同激励性政策和内生动力不足。
为此,建议:
一、强化产业协同,推进产业链跨区域延伸资源合理流动
有效利用京津冀产业协同的产业资本和数字科技应用,打破时间空间壁垒。根据北三县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产业集聚形态等方面的特征差异,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分工协作与细分领域差异化发展,按照北京市重点布局前沿技术研发环节、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高端环节和北三县重点布局中试孵化环节、制造环节和配套服务环节的协同分工要求,以龙头企业带动为牵引,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企业,鼓励其在北三县延链补链、增设子公司分公司等基地,推进研发成果、配套项目在北三县落地。通过引导产业按照不同细分领域、产业链环节在三河、大厂、香河错位发展,逐步形成若干跨区域优势产业链、特色创新链,行成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
二、发挥园区优势,夯实两地产业协同承载平台
(一)先行先试推动京畿特别合作区—创新“通州总部+北三县基地”发展模式。在法律规范、标准体系、市场监管、资质互认、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达到政策相互衔接,标准相互统一,分领域打造一批产业协同发展制度创新试验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京津冀产业链协作经验。发挥开发区园区等产业承载主体地位的优势,以园区产业协同为重点,鼓励北京中关村各类开发区、产业基地与北三县开发区对接,采用园区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产业链耦合、运营模式复制等方式,共同打造一批产业协同承载平台。
(二)进一步增强北京产业园区运营品牌的输出。鼓励北京产业园区运营企业盘活北三县开发区存量空间资源,以闲置土地、厂房、办公楼宇等存量资源为依托,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中试研发中心、龙头企业独栋办公楼、特色化专业园区,提高北三县存量产业资源的承载能力和集约利用水平。
(三)创新飞地经济合作。“飞地经济”是一种既保持现有的行政区划,又能突破区域分割、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和载体。飞地经济中“飞”是让“飞出地”的优势资源和要素输入到“飞入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京津冀区域全产业链发展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推动北京各区与北三县园区间合作走深走实。核心就是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政策禀赋进行统筹调配使用,从而完善产业链,实现强链补链延链。建议政府尽快制定出台支持北三县发展“飞地经济”的规范性文件或者管理条例,对土地征收、利税分配、数据统计、政策延伸等问题进行明确,减少“飞地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性障碍。建议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双向“飞地经济”模式。支持北三县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产业会客厅、研发中心等方式,在通州区设立“反向飞地”,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继续鼓励在北三县地区有条件的县市采取“园中园”等方式布局建设“飞地经济”,北京的园区运营商与北三县园区开发商深度合作。做到有“轻”有“重”,“轻资产”就是合作招商、合作规划,“重资产”就是合作共建开发园区。
三、放大协同效应,培育区域协同新动力
区域协同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而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作为本行业全体企业的共同利益代表,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在推进区域协同过程中优势明显。进一步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商会联盟、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促进北京和北三县产业差异化、互补式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作用,通过完善产业联盟制度体系,放大协同效应,以社会组织为切入点深化北京与北三县产业协同,促进两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
作者系民建北京市委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智科博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王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