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民建会员焦广盛:画谈京西之美 厚植文化之根

康艳立    2023年04月21日

字体大小:

  “2003年搬到石景山,一待就是20年,亲眼见证了它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更被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越来越觉得在这边住着特舒服。”出生于书香世家的知名画家焦广盛,对石景山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一声“舒服”道出了他对石景山的热爱。

  “与石景山的结缘,要从法海寺说起。”焦广盛大学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当时法海寺是其学校学生学习交流中心,而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法海寺壁画让他对石景山的遗存遗迹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真正走进石景山源于一次游玩。在朋友的带领下,他们从八大处走到西山,参观了陈家沟、万善桥,通过朋友的讲解,焦广盛深入了解了石景山的古商道、古香道文化。自此,他便成了石景山的“常客”,几乎每月、甚至每周都要来这里写生。“我觉得这儿藏着很多宝藏,所以经常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听,组织大家爬西山,去模式口写生。”他讲到。

  “与石景山的渊源还不止于此,如果从我父亲那时候说起,我也算是薪火相传。”1988年,焦广盛的父亲带队参加石景山举办的首届八大处重阳游山会,通过现场创作和展览的方式向八方游客讲述石景山文化,此时,年少的他在父亲旁边负责端茶倒水、研墨备纸等服务工作。如今,年过半百的焦广盛也像父亲当年那样,邀请众多知名画家到石景山,执笔挥墨,以各种形式挖掘和传播石景山优秀文化。  

  “阜石路修完后去哪都方便了,首钢搬迁后实现蝶变,北京冬奥会让石景山成为世界焦点……那些看得见的变化都在印证着石景山正在大步向前迈进,焕发出全新活力。”谈到石景山的变化,焦广盛感慨万千。他希望每一个石景山人都能十分自信地讲出石景山的每一张文化名片。“只有真正的了解,才能自信的讲好,但让大多数石景山人了解石景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民建石景山区文化委主任,焦广盛早已将这件事放在了心上,他正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将愿望变成现实。

  “我始终坚持一定要用中国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去传递西山的美。”焦广盛作画善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他大胆将中国画的纪实性手法改成艺术性手法,并应用在自己的画作中。其画室墙壁上挂着的《曲径通幽京西古道》和《京西古刹》就充分展现了他的创作特点。“这两幅历经60余天的画作是专门为传播京西‘三道文化’创作的。”提起“三道文化”,焦广盛侃侃而谈。“京西古道路多且长,现如今古商道、古香道文化正重焕生机,被越来越多人熟知。而西山永定河文化更是历史源远,底蕴深厚。未来一段时期,‘三道文化’将是我的主要创作方向。”

  《曲径通幽京西古道》描绘的就是驼铃古道模式口。驼铃古道是京师通往塞外的咽喉,古道两侧寺庙、古墓众多,商号民宅林立。如今,古道作为一种文化,愈显珍奇,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焦广盛在创作时,应用艺术性创作手法,结合实际,历经数日,以水墨画表现形式再现驼铃古道历史风韵。不仅如此,石景山古迹众多,文脉悠久,焦广盛很早就对石景山的古香道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禅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幽静,历经几百年变迁,今人在寺外已很难感受到那种曲径通幽的意境了。”而他创作的这幅《京西古刹》,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寺庙本该有的幽静感展现了出来,给人以自主想象的空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绘画创作更是这样。”《京西古刹》中,部分景象是焦广盛想象着去画的,他用艺术手法,以画山水画的角度虚实结合,将山泉经由河道流过水桥展现的十分柔美,寺庙的呈现也并非纪实复刻,同样充满了想象。  

  自己画还不够,焦广盛连续数年组织众多书画家来到石景山开展文化创作交流活动。“几乎所有的书画作品都是围绕石景山展开的,大家通过创作认识石景山,通过展览传播石景山文化,这样一年一年形成传统,文化底蕴也就越积越厚。”光画也不够,焦广盛对创作水平和展览作品的主题内涵有着更高要求。作品是连接文化与群众的纽带,如果没有好作品,讲好石景山故事就是天方夜谭。多年的办展经验,让焦广盛对此深有感触,“高质量的展览可以树口碑,反之就是砸牌子,影响同样深远!”今年,焦广盛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创作上下足功夫,在作品选择上把好审核关,在资源整合方面加大力度,为石景山文化事业发展贡献民建力量。 

  焦广盛对石景山的贡献远不止于此。2023年春节,他凭一己之力书写万余福春联、福字,送社区、送企业,把最淳朴的祝福送给石景山的千家万户。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立足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力传播京西之美,以丹青形象描绘京西历史文化长河新的史诗,是焦广盛对石景山发出的最深情的告白。

责任编辑:王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