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赵鑫    2024年04月17日

字体大小:

  4月15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至2023年9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保护来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文化。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我收获颇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青年工作者,结合所从事行业,我认为应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中汲取能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第一、梳理各门类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提高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以中国国石之首寿山石雕刻为例,应该认真梳理自清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门派艺术家的创作手法、理念和代表作,找出典型时代特征,并且把发展脉络的深层原因以及相互联系阐述清楚,让每个艺术门类的传承更清晰,这将有利于后人更好学习和传播。在文化创新性提升方面,应该不断提升各类职业技能教育的水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要学习前人在当时历史时期经典的创新案例,从中汲取灵感;要把握时代脉搏、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观,用传统文化去挖掘新时代的美好,应杜绝无根基的创新、杜绝低俗的创新、杜绝以怪异为创新。

  第二、大力发展非遗文化职业教育。以“人工智能+产教深度融合”为中心。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文化和科技双轮驱动,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实现文化保护与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一是充分利用高校人工智能科技、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源,开设人工智能与传统非遗手工艺融合的专业或课程。二是大力建设“人工智能+传统非遗手工艺”应用型实训基地、实验室。三是引进手工艺专业技术教师人才和精通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人才,共同打造“传统和应用型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第三、加强不同门类传统文化的统一性和包容性。我国仅国家级非遗门类就有1500余个,地方性非遗门类更是数不胜数。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紧密,层层相因。增强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兼收并蓄,互相学习,能够形成全民族的文化聚合力,提升艺术表现力,促进地域性小众艺术门类走向更大的市场,进而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整体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四、加强传统艺术文化对和平寓意的表现。艺术最大的价值就是唤起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平也一直是各个时期艺术家们致力表达的思想。国画大师齐白石《和平万年》,通过荷花、瓶子、万年青,表达了对世界永久和平的期望;国家级雕刻大师刘传斌《丝路延绵》,通过丝绸之路的驼队,将古今故事联系起来,表达了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用艺术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贡献力量,是所有艺术从业者共同的使命。

  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将继续齐心协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传统文化工作者们一定能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作品歌颂新时代的美好,将传统文化推向新的高度,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系民建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博雅石苑国石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王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