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李莉委员: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平台的建设
2022年01月07日
1月7日上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5名委员走上主席台进行大会发言,为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金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莉代表民建北京市委会发言,提出关于建立以大企业牵头、其他主体积极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融合发展模式的建议。
李莉表示,经过调研发现,目前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各方主体仍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资源未能形成有效衔接,尤其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以供给方为主导的模式中,由于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普遍存在“重理论成果、轻成果运用”的问题,科技成果往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法适应市场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中介方为主导的模式,由于大多数科技中介是从政府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的,其管理模式和薪酬体系限制了组织活力,而民营中介机构受资质、资金等的约束,无法形成互补支撑;以需求方为主导的模式,由于涉及国有资产和商业秘密等原因,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滞后,按市场需求释放科技成果资源的模式始终难以建立,无法驱动技术供给者。
李莉认为,大企业具有技术和资本优势,能给高校院所及时提供市场的真实需求,避免研发成果与市场脱节,还能为承接技术的中小企业提供商业规划、市场渠道、客户资源、专业人才、资本和资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更为重要的是,大企业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生态链条上的驱动作用,摆脱“科研项目来自政府部门,而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来自市场”的二律背反困境。
她建议,一方面要盘活存量资源支持科技成果概念验证,支持大企业组建各领域“概念验证中心”。围绕产业链条的缺失,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从目前闲置在北京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存量资源中选取相应技术进行验证;鼓励大企业主导,引入技术持有单位、技术需求单位、金融机构等,共同分担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孵化阶段的早期风险,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另一方面,要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建立大企业牵头的“定制化科研”模式,明确企业与中介组织参与高校院所项目研发与中试的体制机制,发挥企业“需求问题导向”、中介组织“协调评估”、金融机构“支撑保障”作用,完善各主体间的“反馈”和“匹配”机制,从源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支持建立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与成果评价体系;推动以市场为导向、自下而上的创新组织模式转变,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此外,还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平台的建设,支持大企业建立“线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给予资质和数据支持,鼓励大企业搭建“线上”平台,汇聚行业内各类创新主体的最新成果和需求信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允许市场主体平等获得信息,降低信息获取的难度和成本,提高供需双方的线上匹配与对接效率。
同时,还要打造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大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大企业参股优秀民营科技成果转化,以金融资本和成果资源为纽带整合中介市场的力量,围绕科技成果的发现、培育、转化、运用全流程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依托大企业建立符合产业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体系,解决长期困扰成果转化的估值难题;持续优化科技领域营商环境,如对大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给予税收优惠、金融机构给予低成本科技专项贷款等。
责任编辑:崔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