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我与亦庄

李建    2009年09月23日

字体大小:

  十七年前,当汗流浃背的建筑工人们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搭架第一根钢筋时,我正怀揣着象牙塔之梦孜孜苦读,北京对我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坐标。十七年后,当我天天驱车穿梭于亦庄、为理想和事业奋斗时,这座位于早年北京东南郊区的长满青禾与野草的田地,不仅成为了北京城最具国际化的产业园区,也是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的“国际宜业宜居”新城。
  熟悉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人们常常把她简称为亦庄。十七年来,这里聚集了2000余家企业,累计创造了千亿元的产值,也让数十万人口在此构筑起生活家园,亦庄的居民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享用着绿色和人文的和谐环境。这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开拓创新之举,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勇敢实践。
  一九九七的夏天,在开发区可口可乐公司工厂的建筑工地上,我在大学暑期勤工俭学的情景仍然依稀可见——烈日炎炎下,一片初现规模的厂房,农民工兄弟们暴露的肩膀黝黑有力,我和他们一起挥汗如雨……当夕阳西下,大伙席地而坐吃着西瓜,酣畅淋漓。现在可口可乐门前宽阔的荣京东街,那时还只是一条羊肠小路;现在绿树掩映下鳞次栉比的厂区与楼房,那时只是一片村舍与农田。
  二零零零年夏天,我大学刚刚毕业,在亦庄一个回迁小区里租下了小房间,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打拼。那时的亦庄还没有这么多的社区、公园和绿地,凉水河的水还有些浑浊。我总是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里和35路小巴相遇,在夜色中乘坐最后一班公交回到亦庄。虽然亦庄的夜晚还有些冷清,晚餐也常常只是一碗泡面,但每次回到亦庄的这个小屋,我依然会感觉到温暖。
  从此,我再也没有离开过亦庄,我与亦庄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我目睹了亦庄的每一步发展,它就像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缩影,在祖国建国六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漫长进程中,写下了亮丽的一篇。
  随着亦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的不断提高,投资环境优化,城市生活设施配套也在进一步完善——一个个厂房拔地而起,一片片住宅小区也相继开盘,餐厅多了,商场开了,更多的公交线路相继通车,轻轨的高架桥也出现在眼前。成熟的商圈,图书馆、中心公园、体育场、社区服务大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些都标志着亦庄已从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向着现代、宜居的亦庄新城转变。随着园区管理体制和服务的配套跟进,科技、绿色、人文大环境的逐步建立,过去的教育、交通、娱乐等问题都将得到改善。
  亦庄是一片充满活力和创新力量的沃土,不仅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成果转化为产能,也孵化了很多年轻人的创业梦想。二零零四年,我成为京城创业队伍中的一员;二零零八年,当奥运的火炬传递到亦庄的那天,我也成为了第三家公司的老板。正是亦庄的速度,亦庄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了我事业的动力和奋斗的源泉。
  二零零九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民建北京市委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支部的一员。我相信,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在这里拥有了自己的组织,可以为亦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如今,进出亦庄的交通工具换成了自己的座驾,我也早已搬出了当初租住的小屋,在亦庄购置了属于自己的房产,家人的户口迁到了亦庄,让下一代也扎根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家园。
  在亦庄,我始终能感觉到开拓进取的动力;在亦庄,能时刻找到梦想与激情的源动力;在亦庄,能寻觅到独特的创新魅力;在亦庄,能享受绿色、安静、祥和的社区氛围;在亦庄,能时刻站在放眼全球的前沿。
  我,将于亦庄一起,不断前行,书写更新更美的未来诗篇。
 
  (作者系民建北京开发区支部会员)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