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娥 2019年01月04日
四十年沧海桑田,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40年来,身为昌平人,亲眼见证了昌平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黄土砂石路到如今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无奈,到如今畅通安全的出行环境;从屈指可数的狭窄小道到如今四通八达的路网体系。我们的出行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步行、公交,现在又多了地铁,便利的出行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
条条公路贯昌平
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发展都离不开路。从无路可走,到泥巴路、砂石路、水泥路,再到宽阔的沥青路,
由康陵村集体筹资自建的昌平泰燕路是从110国道京银路到十三陵镇康陵村的必经之路,道路全长5.3公里,两旁都是山岭重丘、坡陡弯急。随着康陵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康陵正德春饼宴”远近驰名,游客们每日车来车往,狭窄的水泥路面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2012年,昌平公路分局实施泰燕路大修工程,在加宽路面的同时还配备了安保设施,大大提高了通行能力,便捷的交通引来了大量游客参观旅游,不仅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大家的经济收入,山货供不应求,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不仅如此,为了助力农村“经济血液”的加速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昌平区还精心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安全畅通的“四好农村路”,为农村发展和周边居民出行提供有力保障。白西路的变化就是昌平农村公路升级的一个缩影。白西路,北接定泗路、南至北清路,是区域路网中的重要联络线之一,由于近年来交通量日益增长,狭窄的道路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出行的要求,也严重影响到出行安全。昌平公路分局实地勘察,现场考量,全面彻底实施白西路大修工程,重新规划、重新加宽加固铺设。如今的白西路路面平整开阔,道路两侧还栽植了各类花草,村民在享受舒适出行环境的同时还可欣赏沿途美景。
铺就的是路,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如今,一条条掩映在苍松翠柏、穿梭于乡村的农村公路,已成为群众满意的致富路、幸福路。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昌平区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十二五”期间,昌平乡村公路修建里程401公里,总投资3.34亿元,实施大修工程286项。
为了营造更好的出行环境,昌平区公路局规划到2020年,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农村客运网络,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使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一片片“风光”,为昌平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作出贡献。
地铁让我们也变“城里人”
现在一出门儿就是地铁站,去哪儿都方便!搁以前,出门只能靠公交、自行车或者步行。出一趟远门一定得赶个大早,要不然一天都回不来。2015年12月26日,地铁昌平线二期正式开通,北京地铁运行版图再添10.6公里。该线路于2012年12月开工,仅用2年时间便全部建成。这也让轨道交通昌平线二期成为北京地铁建设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地下线路。现在地铁站直接修到了家门口 ,开通的地铁昌平线让昌平人去趟市区便利得很。
去年8月中旬,手机一卡通问世,乘客只需刷一下手机即可进站。今年4月28日,易通行APP上线,我们乘客只需打开手机二维码,便可轻松进站,真正实现了“花式”刷卡。除了从技术上为乘客提供便利,地铁昌平线还为乘客提供了许多爱心服务:“无障碍服务”,方便了进站乘车的残障人;“暖心三十分钟服务”,给早班乘客送去冬日的温暖......
过去大家都说昌平是个大村落,现在大不同,如网的高速公路、便捷的地铁……我们都成了“城里人”,老百姓的出行方式更加便利,生活日子更加甜美,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都是见证者。
(作者系民建昌平工委委员)
责任编辑:刘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