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 征文选登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世代相传

周金钟    2019年01月15日

字体大小: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依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书写了发展的壮丽史诗,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40年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978年,我国恢复了中断长达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教育系统拨乱反正,从此走上正确发展的轨道。40年来,各级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作为1984年走上讲坛的一名教师,我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拓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格局,使之努力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引路人”内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同时,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为人民教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四有”新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忠孝仁义礼智信”,结合现实来诠释,归根到底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所以两者的价值观本质上是相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在我们每一个学科教学中是有具体内容承载的。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思想品德教学要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品德教学全过程,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其他各学科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

  作为人民教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学校坚持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真正发挥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走廊、教室、办公室、橱窗等场所布置传统文化内容,营造多角度、立体化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学校,应以“成人成才、全面发展”为主题,开展“感恩、励志、修德”教育实践活动,要经常播放古曲、古乐,把古代先贤的语录贴在校园里,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每天利用早读、午间休息时间,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学校走廊、教室、橱窗等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片、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坚持寓教于乐和知行统一,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参与式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精髓,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实现自我人格升华。要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奉献他人。通过挖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等系列实践活动,增强广大未成年人和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传承的自觉性。要广泛开展中华经典颂读活动,组织学生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用自己的思想和才艺演绎传统文化,使他们在审美体验与境界提升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组织开展“雷锋伴我成长” “雷锋与我同行”等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把继承传统美德和弘扬雷锋精神相结合,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作为人民教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少儿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学生品德修养。

  现代家庭教育,要将使孩子成为人格完善、道德高尚的现代中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切实改变只注意孩子的“成材”而忽视做人教育的倾向。现代家长,要重视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的养成,将爱国守法、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立志勤学、勤劳节俭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优先于一切认知教育。

  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几年来,学校组织主题家长会,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学生,教授家长育人方法,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现代家庭教育方法,要重熏陶感化轻强制灌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简单言传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当代家庭,需要家长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践行家庭教育的内容,使之成为一种无言的教诲,让孩子切身感受到熏陶和浸染,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还组织家长们参与文化沙龙、学校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日子里,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有利于明确教育工作的目的与方向。在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关键时刻,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是广大教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光荣使命。

  (作者系民建昌平工委委员、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