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8日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江苏川沙(今上海市)人。1945年发起组织民建,历任民建理事、常务理事,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常委,民建总会委员会主任委员,民建第一、二届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盟员。
黄炎培一生高度重视个人品德修养,终其一生崇尚简朴。他回家乡办川沙小学堂,因为学堂经费极其困难,他不取分文薪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为了使中华职教社按照计划开展工作,他多方奔走,筹集经费。他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长期住在上海南市一所小楼的厢房里,后来他虽然用筹募来的经费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建造了公用大楼,自己仍然住在那所小楼里。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
抗战开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迁到重庆。国难当头,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一度电一滴水都不能浪费,甚至对用过的信封也要翻过来再用。抗战胜利后,他和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
黄炎培常说,“做人最小限度,必须让我做一世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黄炎培坚持“为公不为私”的伦理原则,不但自己坚持,而且教育子女,并且在包括所谓“资产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宣传为公不为私,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原则。
忧国搅牌桌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了沈阳。
消息传来,在上海申报馆工作的黄炎培忧心如焚,他匆匆离开报馆赶到主编史良才家中。
在史家,许多人正在热火朝天的打牌,黄炎培焦急地说:“电报到了,日本兵在沈阳开火了,沈阳完全被占了,牌不好打了。”看着着急的黄炎培,众人十分漠然。牌桌边一个人甚至嘲讽地对黄炎培说:“中国又不是你一个人的,要你一个人起劲!”悲愤的黄炎培一下子被激怒了,他狠狠一拳砸在牌桌正中,悲恸地喊道:“你们甘心做亡国奴吗?”众人闻之十分惭愧,四下走散了。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入北平,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其他民主人士前往西苑机场迎接。右三为毛泽东,右四为黄炎培。
做官与做事
黄炎培早年因从事反清活动而被捕判处死刑,被迫逃亡日本。从日本回来后他又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后受蔡元培先生的影响,开始重视教育。
1917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职业学校,提倡手脑并用,注重实践,开始推行其“教育救国”的理想。
在此期间,因黄炎培在社会颇具影响力,北洋政府曾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都坚拒不就,并表示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决不做官。蒋介石在1927年和 1947年两次以高官厚禄利诱,甚至恫吓,也没有能将他拉进官场。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次中南海举行的晚会上,毛泽东问其原因,黄炎培回答:“我的信念是:看不清真理所在,是绝不盲目服从的。”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却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对此,他的四子黄大能曾不解地问他:“恁地年过七十而做起官来了?”黄炎培正色回答:“我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工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
为了向更多有着同样疑问的朋友相露心迹,黄炎培在《为参加行政工作一封公开信》中写道:“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接着,他又解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作风,做事认真、踏实,待人和气、虚心、厚道。我们读了几十年书,积下一些理想,所认识的道理,就是这些,所想象的世界就是这样,我们怎能不好好做呢?”
▲1949年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全体委员合影,二排左七为黄炎培。
周期率
1945年7月初,黄炎培等6位国民参政员访问延安。
7月4日下午,毛主席邀请黄炎培和冷遹到家做客,促膝长谈了一个下午。毛主席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到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息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毛主席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赞同地说:“这话是对的,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得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1945年黄炎培(右二)等爱国民主人士访问延安,毛泽东(右一)亲至机场迎
鬻字疗贫
老来鬻字是何因,不讳言贫为疗贫;
早许名山题咏遍,未妨墨海结缘新。
伤廉苟取诚惭愧,食力傭书亦苦辛;
八法惟心先笔正,临池头白学为人。
1946年12月23日,《文汇报》上刊载了一则消息《黄炎培鬻字》,文曰:“黄炎培氏自国共和谈停顿后,闭户读书,深居简出。近以经济艰窘,鬻字自给,并赋诗作自我介绍,其诗云:‘老来鬻字是何因,不讳言贫为疗贫;早许名山题咏遍,未妨墨海结缘新。伤廉苟取诚惭愧,食力傭书亦苦辛;八法惟心先笔正,临池头白学为人。’其润例:联五万元,扇面四万元,立幅四万元。墨费各二成,先润后墨,一星期交件。收件处上海雁荡路八十号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处。”
这是一则黄炎培卖字的广告,那么,这里有什么故事呢?
1945年,浴血经年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黄炎培也于1946年2月4日返回阔别近十年的上海。本是喜事,但心情却不甚美好,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飞机降落在龙华机场,欢迎的人纷纷前来握手,而我却只想痛哭一场。”长期以来,黄炎培一直致力于促使国共和谈,甘当国共之间的“和事佬”。然而,目睹饱受日寇摧残的华夏大地再次笼罩战争的阴云,黄炎培自然是心情沉重。黄炎培曾在日记中自述“我本无意涉足政海,九一八以来,为了抗日,廿九年以后,为了调解国共纠纷,至今未获返吾原有岗位,至今日国共破裂,已达无可挽回之境地,吾决意不参加此项工作了。”回到上海的黄炎培,一直借住在中华职教社小楼内,当时他经济很拮据,常常得到朋友们的帮助。为了改变窘境,他决定卖字为生。在10月14日的日记中,他记载,“近来私人经济颇感威胁,承光甫厚意,允按月济我,但参政公费,不久必将终止,反复考虑之下,决从事卖字,或不失为有效而绝无流弊之政策。” 10月16日,“子坚来,与商卖字,偕毛子坚访月笙。”“与子为谈卖字。” 11月21日,“子为来,商定鬻书润例。”27日,“午后,毛子坚来,商定卖字润例”。12月20日,“至浦东同乡会,昭张伯初,介绍会计秦君至九华堂。晤吴耀祺,至荣宝斋晤梁子衡,皆为卖字一一送发润例及收据。开始鬻字。”“写件六,内三件收得十二万元,此为卖字开始。”自此,黄炎培开始卖字自给。同时,他也四处散发广告,这样,就有了文章开端《文汇报》上刊载的广告消息。
从这以后,黄炎培每天忙完事务性工作,就会拿起笔写几幅字,托人卖掉以补贴家用,并救济朋友同人和他的学生。1947年1月20日,“职教社赠一百万元,余以鬻字已有所得却之,仍送来,乃改作捐款。” 2月13日,“为周浦大雄义务小学写三十五件,卖得五百万元,捐充经费。” 8月10日,“清晨,写扇面十个,民建募捐,我认三百万元,将以此付义卖充之。”15日,“讯陆规亮松江,捐与步惠廉创办之松江孤贫院300 000。”10月14日,“曾还九来,送到余若南赠物,值五千万余元,却之不可,捐给职教社,以广友义。”1948年2月9日,“高事恒来讯,附一千万元,赠忘年好友。答讯:兄尚忆重庆公共汽车上,向兄借款乎?今年鬻字有得,尚堪度岁,承赠已转入文化基金。”
当时,黄炎培不仅在上海卖字,还将卖字的生意做到了海外。1947年4月1日,他在日记中写,“得萨空了港信:一、为雪兰莪求书;二、海外润例已登报。” 当时,萨空了是香港《华商报》的总经理。7月8日,黄炎培又收到了萨空了的信,“得萨空了港信。得汇到港代售写件价(复另一件捐)655 400元。复空了。”黄炎培的这封回信,我们今日仍可有幸看到。“空了兄:顷得二日手书,同日即收到汇款如数,多谢多谢。原寄立幅两帧,其又一帧,如获售出,愿以其价捐赠文化界同人之需要济助者。有信寄愈之兄时,恳为附笔道及。此间气候闷苦异常,然秋凉之期亦不在远。因气候酷热,弟又体胖,时时作短装以与之抗。戏改前人诗一首:胖子由来怕暑天,短衣秃袖立当前。旁人不解予身热,将谓时髦学少年。以此博兄一笑。手问著安。弟:黄炎培复 卅六、七、八” 原来,黄炎培获悉在香港的同人需要接济,遂决定把委托香港《华商报》总经理萨空了代卖的书法款项捐赠给他们。
从1947年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并取得节节胜利。战场上溃败的国民党在统治区更加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为了弥补巨额的军费开支,国民党政府只能大量地印发钞票,结果导致货币更加贬值。对此,黄炎培也将卖字的酬金由收法币改为了收米。在1948年2月19日的日记里,他写道,“三时,浦东同乡会会员大会,……分致改正鬻书润例,每件(匾每字)改收米五斗。”3月15日,“徐子为来,托彼影印重订鬻书例。”
黄炎培还创作《五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去作官,我乃肯为五斗米折腰来作书。作官作书曾何殊,但问意义之有无。作官不以福民乃殃民,此等官僚害子孙。如我作书言言皆己出,读我诗篇喜怒哀乐情洋溢,读我文章嬉笑怒骂可愈头风疾。有时写格言,使人资儆惕。我今定价一联一幅一扇米五斗,益人身与心,非徒糊我口。还有一言,诸君谅焉,非我高抬声价趋人前,无奈法币澎涨不值钱。”
黄炎培的书法曾得名家指点,擅长楷、行,深得颜楷端庄雄伟之体势,和山谷苍劲遒润之神采。但是在当时物价飞涨的年代,一般人家是买不起的,所以单靠卖字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何况他还常常接济朋友同人。事实上是,当时黄炎培在上海有许多朋友,他们商量着变着法子来接济黄炎培。朋友们每天安排一些人去买黄炎培的字,个中情由黄炎培一概不知。
非非有斋
早年在上海黄家阙路居住的时期,由于儿女们大了,住在一起不方便,黄炎培就在附近的林荫路租了一间屋子。这间屋子既做卧室又做会客室,晚上还要给孩子安个临时床铺。
就是在这片小天地里,黄炎培写了许多著作。一日,他忽然来了兴致,将此小屋命名为“非有斋”,并自题匾额,悬挂在屋子里。两旁的楹联为:
毋忘孤苦出身看诸儿绕膝相依已较我少年有福
切莫奢侈过分闻到处向隅而泣试问你独乐何心?
后来有好事者将“非有斋”匾额偷走,为此,黄炎培写了一首风趣盎然的小诗:
身外我何有?何尝在我身。
林荫容小住,“非有”当斋名。
君子梁上来,赏奇负之走。
语我以真理,非有非非有。
自此,黄炎培就将“非有斋”更名为“非非有斋”。
从“非有”到“非非有”,表明了黄炎培对生活的达观,也表明了他追求物质上的“非有”和精神上的“非非有”的理想。
▲非非有斋旧址
责任编辑:王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