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己廉洁简朴、为公慷慨解囊的施复亮

   2024年08月30日

字体大小:

  

  施复亮
(1899 —1970)

  施复亮原名施存统,曾用名光亮、方国昌,浙江金华人。1945年发起组织民建,历任民建理事、常务理事,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常委,民建总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第一、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顾问,劳动部副部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第一、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施复亮青年照

  宣传爱国守法  教育工商界人士

  原申新第四棉纺织厂、福新第五面粉厂公司经理室秘书唐庸章在施复亮逝世50年纪念时撰写文章回忆到:1954年,武汉分会正在开展“五反”以后的爱国守法教育,工商界普遍反映“爱国容易守法难”和“爱国有心,守法无术”等思想言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分会与市工商联邀请施复亮作一次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关于工商界学习总路线的几个问题”,地点为友益街武汉京剧院。报告内容为:1. 总路线引导我们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 关于爱国守法问题;4. 怎样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5. 私营工商业的光明前途。

  他在报告的第三部分,从“爱国是守法的基础,守法是爱国的表现,爱国不限于守法,但爱国必须守法”的原则,说明爱国的一致性,他还强调指出:爱国守法是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具体表现,也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实际行动。并着重对“爱国容易守法难”和“爱国有心,守法无术”等错误思想言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他的报告非常精彩,深入浅出,给工商业者以很大的启发和教育。那天听报告的人头济济,都是民建成员和工商界上层人士。

  

  ▲施复亮故居里的简介

  施复亮的大女儿施月明在《父亲生活二三事》中写道:

  生活俭朴要求严格

  父亲生活俭朴,对子女要求严格,小时候哪怕有一粒饭掉在桌上,都要我们拣起来吃。他常对我们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不能忘本,不能看不起农村、看不起农民。

  两位弟弟穿的都是父亲的旧衣服改制成的,我也一直穿母亲的旧衣服,直到我参加工作后,才为自己做了几件新衣服。

  大弟洪宇参加华北革大学习后,分配到内蒙工作。临行前,父亲对他说:“你参加工作后,每月发工资要储蓄一部分,不能全部花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年困难时期,副食品紧张。我见光南常开夜车,脸色不好,买了半斤巧克力给他。父亲知道后,批评我:“农民的孩子连胡萝卜都没得吃,你怎么买这么贵的东西吃!我们不能特殊。”吓得我再也不敢买高价食品了。

  父亲的座右铭是二十四个大字:

  清以持身,明以治学。

  忠以任事,恕以待人。

  恒以成功,乐以处世。

  他自己是这样做的,要求子女也这样做。

  

  ▲施复亮代表当选证书

  自奉甚俭慷慨捐款

  父亲自幼家境贫寒,解放前饱尝失业之苦,深知物力维艰,生活俭朴。在杭州一师求学时,大部分学生衣服都包给别人洗,只有他的衣服是自己洗的。唯一的一件长衫星期天换下洗,星期一穿回去。冬天只有两条单裤过冬,什么卫生裤、毛线裤,想都不敢想。实在冷不过,就跑步、跺脚取暖。

  解放后,父亲到了北京,任中央劳动部副部长,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但他仍保持艰苦朴素本色,每日三餐十分简单:早餐一碗清汤挂面,不喝牛奶;中午、晚餐二两米饭,一荤一素。规定吃蛋不吃肉,吃肉不吃蛋。穿着也很普通,家常穿一套布制服,一双布鞋。一套会客穿的衣服,平时不舍得穿,只有“五一”、“十一”上天安门观礼穿一下,回家就换掉。一双皮鞋穿了二十年,还锃光闪亮和新的一样。

  父亲有一个理论:“自己的钱不一定自己用。”言外之意,多余的钱应帮助他人。他一不抽烟、二不喝酒,甚至不喝茶,只喝白开水。发了工资,除了伙食、零用,其余参加储蓄。一旦需要救灾等公益事宜,他从不吝啬,慷慨解囊。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二年了,他的谆谆教诲仍不时在我耳边回响。他的勤奋,他的俭朴,他的耿直、廉正,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施复亮(左)、施光南故居

  施复亮同志一生为人耿直廉洁,生活朴素,仗义疏财。他出身劳动人民家庭,知道人民的疾苦。解放前,他在教书、写作上略有积蓄,就把钱捐助别人;抗美援朝时,他捐出了当时的全部积余;解放后,他仍然节衣缩食,把工资中除生活费之外的部分全都积蓄起来,等待有机会“交还国家”。国家人民有难,立即慷慨解囊,如为救济上海失业工人倾囊捐款1145000元、在河北大水及邢台地震时各捐了2000元,支持家乡办学捐助故居全部房产和2000元人民币。1970年,施复亮去世,并没有给家庭留下一分财产,只有他高尚的品质成了他的儿子——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巨大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王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