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专题首页

顾慈阳:心怀高远 必以甘露施沃土

记者 宋若铭    2016年09月19日

字体大小:

  2012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斯曾经在他的论文集里说:“学者的两大任务,一是要光大先贤的重要思想,二是要让这些重要思想能够到达范围更广的听众。”

  京西的初秋已稍显凉意,但车内欢歌笑语,伴随着两边迤逦的美景,车内的一个人在描绘着所过之处村庄的发展情况以及远景规划,旁征博引,如数家珍。他的介绍,让原本枯燥的行程没有了倦意,两个小时的车程让人意犹未尽,使我们惯性思维里“麻雀都是黑的”的煤矿老区转变成为一个隽秀婀娜的生态门头沟。向我们沿途介绍的人,就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副主席、民建门头沟主委、区科委副主任顾慈阳。顾慈阳可谓哲学家式、学者型的“官员”“饱学之士”,他思虑深邃,逻辑严谨,文辞颇佳,是一位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相结合并应用于政府服务的实践家。他就像一株参天青杨,虽栉风沐雨,却依然翠枝劲展,英姿勃发;他就像一只破荒的春犁,在布满荆棘的原野上,犁出丰腴的沃土。当他坐在你面前的时候,透过慈祥而睿智的目光,你能感受到他恢弘的气度;听他说话,你能感受到亲和力之外那种敏捷的思维,既有学者特有的远见卓识,又有官员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面对社会和诸多媒体的种种赞誉褒奖之词,他总是谦逊而不失幽默地说:“共产党的信任和人民群众的厚望,以及多年的知识积淀,使我不待扬鞭自奋蹄。”

  大道长策

  社会资本助推区域经济

  素有“帝乡”之称的河南南阳,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谋圣”姜子牙,更是“智圣”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的故乡。顾慈阳从小深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熏陶,古代先哲们的丰功伟绩时常让他热血沸腾,遐思天际,心中牢牢镌刻着一种杰士情节。他从小酷爱读书,成绩卓群。也许正因如此,他的人生乘着博览群书的风帆,勇往直前。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任教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其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带着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考,顾慈阳到改革开放前沿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学习,转向对经济学的研究,借其毗邻经济发达的香港、改革开放的深圳和蓬勃发展的珠三角等地理优势,得以对特区经济进行了深入探究。随后,一边讲授经济类课程,一边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股份制经济学》《信用卡理论与实务》《新编保险学》等专著,参与了《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等课题,对国家体制改革、信用、保险诸方面进行深入思考。33岁时晋升为经济学副教授。为了厚积薄发,顾慈阳决定进一步深造,考取了统招全日制的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潜心研读三年,获得博士学位,形成了《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博士论文,初步构建了他的社会资本理论体系。

  恰在此时,河南省委组织部正选拔一批优秀博士生充实到干部队伍。当时,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打造“中原城市群”发展总体战略,而作为《中原城市群总体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报告》的带头人之一,顾慈阳正渴望将自己所思所学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经过选拔,河南省委给了他学以致用的机会,不久顾慈阳就职 “中原城市群”之一的漯河临颍县,担任副县长,开始了他社会资本的实践探索。在任职临颍县副县长期间,他带着一个管理学博士的思考,借助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交流的机会,实践着,思索着,登高望远,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研究》的博士后出站报告。2009年,顾慈阳作为人才,被引进担任北京市门头沟科委副主任。从教师到官员,从官员到民盟中央挂职,再到门头沟民建主委、区政协副主席。他完成了人生的几大转折,而每个转折都是顺时代潮流而动,每个转折都能实现完美的转身和历史的跨越。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

  顾慈阳,生于文化底蕴厚重的中原大地,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父亲给他取名“慈阳”时就寄予厚望。少年学成,后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这三个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学习、生活和工作。他立于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施展着自己的抱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

  他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对道德寓通之理自然有着精辟的解读。在他的人生征程中,始终有拼搏伴随,拼搏与信念相连,信念与忠诚融会。他刻意追求辉煌的人生韵律,使其全方位地锲入事业之中,使奉献随着事业的升华,在不断的拼搏中迸发出闪亮的光辉。沿着人生的足迹与命运的起伏,他那不同凡响的少年时代和火热的青春年代,为我们提供了探寻他人生之路、深悟成功之道的切入点。沿着这个点解读下去,他的成功就是一种自然天成的必然。

  顾慈阳学的是宏观经济,其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博士论文得到了导师们的大力推崇。顾慈阳立志要把平生所学用于实践,用社会资本的力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加油助力。

  虎驭雄风

  共同富裕必须走集体化道路

  早在临颍当副县长时,顾慈阳就习惯于到基层农村深入调研,只要有时间就到“红色”南街村以及其他几个走集体化生产道路致富的村子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华西村、刘庄村等全国典型的富裕村镇的实践,他从中发现了一个普遍共性,所有的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村子都有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全部是集体经济。分产到户解决的仅仅是农民的温饱问题,实现富裕才是农民的追求,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走集体化道路。对此,顾慈阳到北京任职之后,作为门头沟区政协副主席和区民建主委,带领有关政协委员和民建会员走访了门头沟山区的每一个镇街,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方式方法”的提案,这既是贯彻中央精准扶贫的战略精神,更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在农村培育、培养集体经济或者农村经济合作社,以此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使那些有能力的人不离乡就能创业。农村合作社的理事长们就是先富带后富的典范。2013年门头沟清水镇11家农村合作社再次联合起来,成立了合作联社。联社的成功,是基层企业经营者抱团取暖的新模式。它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联社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每一个富裕的集体,都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这个负责人无一例外都具有经营管理才能而且甘于奉献,甘于把自己的智慧、辛劳奉献给自己挚爱的土地。反腐立党,党性纯洁了,才能出公仆,才能选出真正为百姓做事的带头人,来发展区域集体经济,带动所有人共同富裕,才能出现很多的有识之创业者在创新的大道上飞奔。

  长策须奇

  博士后站润物春蕾艳

  随着门头沟区被定位为首都西部生态涵养区,生态修复工作急需人才。顾慈阳作为门头沟区引进的第一位博士后,借助自身优势,带领团队,在门头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倾力申请,以“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为依托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最终获得了国家人事部批准。博士后站建立后,具有副教授职称的顾慈阳,义务担任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 除了承担生态修复等课题外,还围绕集体经济、区域发展、规划设计、文化创意等相关工作开展研究,服务于门头沟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助推门头沟生态涵养新区的建设。

  博士后工作站与高校设在门头沟山村的“科技小院”全面融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顾慈阳经常带领博士后或科技人员深入到大村的山茶小镇、小龙门的核桃庄园、军庄的京白梨工作站等,为农民进行科技帮扶,宣传新科技,输送新技术,推介所需人才,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由于这些科技工作者的出现,政府与农户的沟通管道更加畅通了,他们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用科技的力量浸润着百姓的心田。

  思利及人

  助力企业家参与双创

  作为学者,顾慈阳深谙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极力把握时代脉搏;作为基层公务员,他更关心基层的创业者;作为民建门头沟主委,他更发出了保护民营经济的呐喊。每每回想起习近平主席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的讲话,顾慈阳都激动不已。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 “亲”“清”的新型关系。“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此,顾慈阳有深刻的感悟,他一直在积极地践行着。他认为对领导干部而言,让老百姓有饭吃是每一个领导的责任;尊重每一个创业者,尊重每一个企业家,是各级政府应尽的义务。民营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每一分支出都有企业家的税收贡献。在做招商工作时,顾慈阳就清楚地认识到,既要引进来世界五百强,更要培育自己的五百强。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吹响时代的号角,全民都在创业创新的路上大步向前。在此,顾慈阳又开始为双创工作奔忙。

  豪情朝复暮

  相应两潮生

  站在历史浪潮中的顾慈阳,背负满腔的豪情,在基层岗位上辛勤耕耘着,顶着博士后的光环,利用毕生所学,将社会资本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中华文化的积淀,赋予他修身齐家治国的人文情怀;

  专业的学识,赋予他通透圆润的哲学理念;

  基层的调研,赋予他义无反顾的忠勇;

  政协的责任,赋予他建言献策的思考洞察;

  民建的任职,让他理解了民营企业家的坚韧。

  这一切构成了顾慈阳,一个如此独特的个体。

  充满哲思,深邃睿智,是博学的顾慈阳;

  理解基层企业家,满腹豪情,是忧国的顾慈阳;

  潇潇洒洒,浪漫儒雅,是具有情怀的顾慈阳。

  

  来源:中国改革报

责任编辑: